專營台北市大安區‧松山區
▲純淨的混凝土結構體,宛如藝術雕刻般矗立在我們面前「空間、藝術、結構」彷彿被整合為一體。
「順手拈來一塊石頭,看我削、切並用的神技,左削右切,再往外拉出一個盒子,倘若能製造出個能完全獨立的窗景,沒錯!我想就是這麼一回事了!」筆者揣摩著建築師宛如雕刻家般的動作正一邊快速揮舞著刀,並且一邊快速思考三度空間的成型過程,這棟位於日本千葉縣,用鋼筋混凝土所建造的住宅,當初在建造的時候,是否就是這種奇妙感覺呢?
▲建築的前方空間因為停車場的機能需求,建築師以不落柱的思考創造出懸臂盒的窗景。
在這建築計畫當中,業主是一對30歲左右、對設計與家具有高度興趣的夫婦,因此建築設計的概念就是建立在具有空間感、並且用手工打造的清水混凝土建築裡,而利用「看不見梁柱的壁式結構」這樣的設計手法則使得他們想像中的藝廊空間能夠成形;不過,因為基地有前後5公分的高差,前方空間作為停車場使用,而後方又處於較低處河川的邊界,是屬於較軟弱的地盤;因此必須使用打樁的結構方式來進行,這對狹小空間無疑形成了一大課題。
▲基地前方為停車場,後方卻傍著河川,雖然有地質疑慮,但卻也是極佳風景。
▲以設計最小落地面積為考慮的平面圖與剖面圖。
然而在設計上,為了讓預算有效的下降,因此在結構設計上採取了最小落地面積來進行設計思考藉以降低打樁的數量,上方的結構則採用左右平衡的大懸臂盒來進行。
這樣一來,如同雕刻家具一般的異形混凝土結構就這樣成型了,它的牆壁與屋頂宛如立體折板一般地在空間連續環繞,一下傾斜、一下垂直的連續牆面,形成結構應力合理傳達的結構型態,在這裡面你看不到任何的梁柱,因為全部的結構就是用「壁式結構」的系統來完成的,你可以想像完全用箱體或紙板去構築的結構體一樣,那是屬於「面的受力方式」,其力學與空間感都與純梁柱結構大大地不同。
▲一下傾斜、一下垂直的連續牆面,形成結構應力合理傳達的結構型態。
在這棟住宅裡,根據空間關係性與結構合理性所發展出來的量體,正創造出具有多重層疊感的空間思維,也因此從多面構成的角度當中,會創造出一種彷彿連續與彎折並存的空間,這樣的空間伴隨著纖細的自然光移動而反射與曲折。或許,這就是建築師想創造的性感空間吧!
▲室內有個大核心客廳,從這裡可以望穿所有空間,也是所有光線聚焦的中心。
▲室內的空間裡,連樓梯都有懸臂結構的原型發生喔!
轉自YAHOO房地產